SCMP讀者來信 – 「香港人移居外地面臨多項挑戰」之我見

@前言

以下截圖來自2022.05.31 SCMP讀者Carly Yuen的來信,題目為” Hongkongers should think hard before emigrating”。

首先,Yuen小姐引用2022.05.18 ”Almost half of new Hong Kong immigrants in Britain hav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or anxiety, survey finds” 一文,「善意提醒」香港人移居外國要三思,例如語言隔膜、年青人如不能順利融入當地的同輩群體,輕則感到被孤立,重則感覺被歧視,當然初來報到,不會熟悉當地生活方式,在尋找工作方面也是一個大挑戰。

另外,移居成本也不少,日常收支不平衡會產生財政壓力,甚至帶來生活質素的負面影響。所以香港人應該三思而後行,因為這是重要決定,不能出於衝動或跟風。最後,Yuen小姐寄語打算移居的香港人多做功課,準備自己以適應新居住環境。

@為甚麼不少香港人選擇移居外國?

探討這個問題前,我們嘗試向Yuen小姐提問:「過去多年,很多外國人移居香港,為何最近選擇打道回府?另外,這些外國人和香港人一樣都選擇離開,那兩者的共通點又是甚麼?」

@因與果的關係

我們集中討論選擇移居的香港人,探討他們的決定是因還是果,亦是英文所說的 ”pull” 或 ”push”。

首先以買時下電子產品為例,Apple出新手機,很多香港人想也不想便買,大概是要滿足擁有時髦產品或跟上潮流的慾望,新功能是否合用只是次要。這是典型基於「因」(亦即是 ”pull”)而下決定的例子。

可是,對於大多數選擇離開的香港人而言,移居外國應該是因為對香港有不同程度、不同方面的失望,或並不看好將來。這方面又可分作多個角度探討:

  1. 家庭:主要是為了子女的將來,這一點與97回歸前移民潮的想法一致,分別在於後者是無形的恐懼,現在卻是殺到埋身!
  2. 事業:不論打工還是做生意,知道未來一段短時間,錢仍會繼續來,生活中的Quantity量短期內可維持,但Quality質會愈來愈窒息,被迫於量與質之間找尋一個平衡點,而且那只是決定何時離開而已。
  3. 經濟:這方面牽涉到當事人的主觀及客觀考慮,但與以上事業考慮點相同的是,錢並不是大晒!當然亦存在個別見好就收,趁樓市仍未逆轉時cash out的朋友。

@關於 ”Almost half of new Hong Kong immigrants in Britain hav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or anxiety, survey finds” 中問卷調查的我見

我們首先要了解清楚主持問卷調查的機構公信力有多高、是否有政治背景,抑或是與個別利益集團有聯繫之嫌。因為後者可以透過問題的設計,令市民不自覺地被牽領到機構的預定目的,被利用而不自知。

首先戴個頭盔,我們沒有時間十分仔細地為上述結果作仔細分析,只可客觀地質疑以上問卷的全面性,意思是,有部分人帶着創傷離開,抵達新環境後需要一段時間unload卸下,這些原本屬於「進口」的感受,如果歸咎新環境就存在偏頗了。

我們認為這類調查若由英國官方主導,目的是為香港人提供更妥貼的安頓服務,問卷內容大家便毋庸置疑,可以盡訴心中情。但如果只是民間組織的調查,對其目的應有所保留,既然大部分人基於常理而自知,為何仍要投放資源來引證「阿媽係女人」?

@Yuen小姐善意提醒的我見

居於粉嶺的Carly小姐似沒有移居的打算了,當大家感謝其關心的同時,她的提點卻欠缺新意,對於已移民一段時間的香港人來說,更會覺得是 ”it goes without saying”,既然決定離開,準備好接受新環境應是理所當然吧。最重要的是,如果帶同子女離開的話,滿足感不一定在自己身上,更應該是從子女方面找到,因此覺得自己作為父母的犧牲是值得的。

@結論

  1. 自由世界向香港人伸出的橄欖枝,包括UK的5+1、加拿大的HK Pathway等等,是因應香港形勢而推出的,而不是stealing talents。再加上不設限額,就更能看出不存在競爭的背後善意,願者則來,大門隨時為其而開;
  2. 這一波願意移居外國的香港人,就算是跟風的也只會是少數,大部分人有各自的 push factor驅使或需要,至於所謂的謀而後動,因受制於新環境的多種因素,這階段就只能在可控制範圍內籌備,帶着接受新環境的態度啟航;
  3. 不少此類甚麼民意調查、社論、讀者來信等,容許我們輕輕帶過,背後是否有政治目的,大家便心領神會吧!
起來,不願做奴隸的人們!